逍遙遊二


  • (一) 堯讓天下於許由 ,曰:「日月出矣,而爝(jué)火不息 ,其於光也,不亦難乎!時雨降矣,而猶浸灌 ,其於澤也,不亦勞乎!夫子立 而天下治,而我猶尸 之,吾自視缺然 ,請致天下。」
  • 謂:堯讓天下給許由說:「日月已經出來了,卻不把火把的火熄了,和日月的光度比較,不也是太困難啊!及時雨已經降下了,卻還灌溉田地,相較於潤澤功能,不也是多此一舉嘛!先生就天子位,而天下安治,若我還佔著這個君位,我自覺慚愧。請允許我奉送天下於你。」

    • ㊀許由:上古高士。
    • ㊁爝火不息:說文火部曰:爝,苣火祓也。段注:苣,束葦燒之也。祓,除惡之祭也。爝,即火把。息:熄之叚借。其於光也之「於」,作比較義。亦,白話認作也是。
    • ㊂浸灌:浸潤灌溉。
    • ㊃立:就君位。
    • ㊄尸:主。
    • ㊅缺然:歉然。缺,歉聲部同屬溪紐故可通叚。
  • (二) 許由曰:「子治天下,天下既已治也。而我猶代子,吾將為名乎?名者,實之賓 也,吾將為賓乎?鷦鷯 巢於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 飲河,不過滿腹。歸休乎君!予无所用天下為。庖人雖不治庖,尸祝 不越樽俎 而代之矣。」
  • 謂:你治理天下,天下已經安治了,而我還代替你,我這是為著名嗎?名是實所擯棄的,我這是為了求被摒棄的嗎?小鳥在深林中築巢,只需要用一樹枝,偃鼠飲河水,只需滿腹。君王回去吧!我用不著為天下做什麼。廚子雖然不下廚,主祭者不會搶了廚房的工作替代廚子了。

    • ㊀賓:擯之叚借,棄絕,摒除。
    • ㊁鷦鷯:鳥名,體形小,約三寸。又名巧婦,善於築巢。
    • ㊂偃鼠:即鼹。
    • ㊃尸祝:主持祭典者
    • ㊄不越樽俎:樽是酒器,俎是肉器。樽俎二字借代為廚事。越,敚之叚借,韻部同為阿攝入聲。敚,今作奪。孟子萬章下:殺越人於貨。
  • (三) 肩吾問於連叔 曰:「吾聞言於接輿 ,大而無當,往而不返 。吾驚怖其言,猶河漢而無極也,大有逕庭 ,不近人情焉。」連叔曰:「其言謂何哉?」
  • 謂:肩吾問連叔說:「我聽接輿說的言論,誇大又不妥當,不著邊際。我為他的言論所吃驚,如同河漢般之高遠,又無窮無盡,誇大得如同徑與庭之相差太遠,又不符合人之常情。」連叔說:「他的言論說了什麼?」

    • ㊀肩吾,連叔:莊子筆下的修道之士。
    • ㊁接輿:楚之隱士,人名見於論語,與孔子同時人。
    • ㊂往而不返:往而不回來,形容不著邊際。
    • ㊃大有逕庭:大,誇大。有:猶如。漢書杜周傳曰:「夫欲天下治安變異之意,莫有將軍。」顏師古曰:「言眾人之意,皆不如也。」逕庭:逕與徑為同義轉注字。庭:說文广部曰:庭,宮中也。室之中曰庭。逕為行道,庭為人之居處,兩物不相類屬,差異之甚可知。
  • (四)「曰:『藐 姑射之山 ,有神人居焉,肌膚若冰雪,綽約 若處子 ,不食五穀,吸風飲露。乘雲氣,御飛龍,而遊乎四海之外。其神凝 ,使物不疵癘 而年穀熟』。吾以是狂 而不信也。」
  • 謂:「接輿說:『高遠的姑射之山,有神人位於其中,他的肌膚若冰雪般潔白,體態柔美像處女般。不吃五穀,吸風飲露,乘雲氣,御飛龍,而遊於四海之外。他神情一集中,可以使人們免於病害瘟疫,而且當年的穀物豐熟。』我認為他說的話誇大,因而不相信了。」

    • ㊀藐:高遠的樣子。
    • ㊁姑射山:傳說中的神山。
    • ㊂綽約:體態柔美。
    • ㊃處子:處女。
    • ㊄神凝:神情集中。
    • ㊅疵癘:疵,小病。癘,瘟疫之屬。
    • ㊆以是狂:以,以為之省。是,代詞,指他說的話。狂:誇大。
  • (五) 連叔曰:「然,瞽者無以與乎 文章之觀,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。豈唯形骸有聾盲哉?夫知亦有之。是其言 也,猶時女 也。之人也,之德也,將 旁礡萬物以為一。世蘄乎亂 ,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?之人也,物莫之傷,大浸稽天 而不溺,大旱金石流、土山焦而不熱。是其塵垢粃糠,將 猶陶鑄堯舜者也,孰肯分分然 以物 為事?
  • 謂:連叔說:「是啊!眼瞎的人,無法參與文彩的觀賞;耳聾的人,無法參與鐘鼓的聽賞。難道只有形駭有聾盲嗎?心智也有聾盲。而我這一番話,就好比當時的你呀!這樣的神人,這樣的德性,必然廣被萬物而成為一體。世人祈求天下安定,他會疲勞忙碌的把天下當成一回事?這樣的人,沒有外物可以傷害他;洪水滔天也淹溺不了他;大乾旱將金屬熔化,土山燒焦也不覺熱。而他的身上的廢棄物,恐怕還可以陶鑄成堯舜這等人啦,他肯繁忙紛亂的把堯舜這類人當成一回事?

    • ㊀與乎:猶與於。參與於。
    • ㊁是其言:是,而。其言,我的話。
    • ㊂猶時女:如同當時的你。女,你。
    • ㊃將:猶必。同孟子告子篇:「二王我將有所遇焉」之將。
    • ㊄世蘄乎亂:蘄,祈之叚借,同音。祈,求福也。亂,治。世人祈求治平之世。
    • ㊅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:孰,誰,哪一個人,此指神人。弊弊焉即敝敝焉之叚借。古聲部並紐與奉紐相通。敝敝焉,疲乏的樣子。以:為事,即把…當作一回事。
    • ㊆大浸稽天:物沉於水為浸,大浸喻洪水。說文禾部:稽,留止也,止則至。稽天,至天。和滔天,漫天義同。
    • ㊇將:殆,恐怕,也許。
    • ㊈分分然:紛紛然之叚借。雜亂的樣子,繁忙的樣子。
    • ㊉物:人。蓋指堯舜以天下為事一類的人。
  • (六) 宋人資章甫 而適諸 越,越人斷髮文身,無所用之。堯治天下之民,平海內之政,往見四子 藐姑射之山,汾水之陽 ,窅(yǎo)然 喪其天下焉 !」
  • 謂:宋人販賣禮帽,便前往到越地去。越人不蓄髮又身刺花紋,用不著禮帽。堯治理了天下的人民,安定了海內的政務。前往高遠的始射山、汾水的北岸,拜見四位得道之士,落寞的,在這個時候忘了他的天下了。

    • ㊀資章甫:資,貨、貸、賣。章甫,禮冠,古時搭配禮服用。
    • ㊁適諸:適:往。諸:之於。以上兩字疾讀,其音為諸。
    • ㊂四子:四個修行得道者。莊子自編之故事。
    • ㊃陽:水之北岸向陽。
    • ㊄窅然:惆悵地、落寞地,若有所失貌。
    • ㊅喪其天下焉:喪,失。引伸作忘掉。如齊物論:「今者吾喪我」之喪。堯的天下,這個地方沒有買家,所以說,喪其天下焉!

    按1:本句往見四子下,省去關係詞「於」字。藐姑射之山;汾水之陽,為處所補充句。

    按2:焉與矣於古文常有互文情況,但其作用還是有別的。如:文子道原篇:「智與物接,而好憎生焉;好憎成形,而智出於外,不能反己,而天理泯滅矣。」智一與物接,好憎馬上發生。這是現在完成式用焉字,譯作白話,句首須加「在這個時候。」好憎成形,而出於外,不能反己。表示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,這是過去完成式用矣字。譯作白話則加「已經…了」,如而天理已經泯滅了。
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