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(一) 夫隨其成心 ㊀而師 ㊁之,誰獨且 ㊂無師 ㊃ 乎?奚必知代 ㊄而心自取者 ㊅有之,愚者與 ㊆ 有焉!
謂:順隨自己的成心而且以它為行事的準則,唯獨誰的心一定沒有準則的呢?哪裡一 定是懂得自然更替之理,而其內心能自主決定的人有此能力?愚者也是屬於這一類的人啊!
- ㊀ 成心:既成之意識,猶今言成見。意識形態。
- ㊁ 師:效法。師於此作及物動詞,為:以…為法。
- ㊂ 且:猶必,一定。
- ㊃ 師:準則。當名詞用。
- ㊄ 知代:知自然更替之理。代:替。
- ㊅ 自取:自主決定。見天籟章:咸其自取。
- ㊆ 與:黨與,同類。
- (二)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,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㊀。是以無為有。無有為有,雖有神禹,且不 能知,吾獨且奈何哉!
謂:未形成意識於心,卻有是非之分別,此猶今日到達越地,卻在昨天就已到達了,是以無為有,說法荒誕不經。無有當作有,雖然有神人如禹者,尚且不能知曉,唯獨我又能怎麼辦呢?
- (三) 夫言非吹 ㊀,也,言者有言 ㊁,其所言者特未定也。果 ㊂有言邪?其 ㊃未嘗有言邪?其 ㊄以為異於鷇(kòu) ㊅音,亦有辯 ㊆乎?其 ㊇無辯乎?
謂:語言不同於吹簫之類,說話的人有其論述之理,他論述的理論只是尚未定論罷了。
確實有什麼論述之理論嗎?大概不曾有說了什麼理論吧!若以為所說的和初生的小鳥叫聲有不同,也有分辨的地方嗎?或者沒有分辨的地方呢?
- ㊀ 吹:指吹簫之類。
- ㊁ 有言:有論述之哩,即話中有話。
- ㊂ 果:的確,確實。
- ㊃ 其:大概。
- ㊄ 其:猶若。
- ㊅ 鷇:初生之鳥子。
- ㊆ 辯:辨之叚借,分別也。
- ㊇ 其:或者。
謂:道何以隱去而後有真偽?理論何以隱去而後有是非?道何以流傳而後不能保存?理論何以保存而後不合用?(因為)道隱沒於小成就,理論隱沒於華麗詞藻之中。
- ㊀ 惡:何,為何
- ㊁ 往:流傳。
- ㊂ 可:謂合意也。荀子解蔽:不可道而合非道注。用也。呂氏春秋用民:唯得其道為可注。
- (五) 故有儒墨之是非,以是 ㊀其 ㊁所非 ㊂而非其所是。欲是其 ㊃所非而非其所是,則莫若以明 ㊄。
謂:所以有儒墨是非之爭論,因而肯定對方所否定的,而否定對方所肯定的。(假如)想要彼此能肯定己方所否定的,而否定己方所肯定的,便不如使成心者能夠明白自然之理了。
- ㊀ 是:肯定,認同。
- ㊄ 莫若以明:莫若,表示這是個好選項。莫若以明是本節文意的綜結語。說明終結是非之爭,必須藉由明。「明」者何所指?根據文章作法原則,結語必當回應文章起首之旨趣。首句說:夫隨其心而師之,誰獨且无師乎?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,愚者與有焉。原來「莫若以明」是在回應「知代而自取者」。所以明就是知代了。謂明白自然更替這種常態之意。此即老子十六章之:「知常曰明,不知常妄作凶」之知常了。明和知代,知常同是一個意思。莫若以明即,不如能夠明白自然之理了。
謂:物無非是彼,物無非是此。這種對應的關係,從彼方便不能看出來,從此方對照便知道這種對立的關係了。所以說:彼的出現由於有此,此也因有彼的對應而顯現。
- ㊀ 是:此,與上一句彼對應。
- ㊁ 自彼則不見,自是則知之:對立現象必須要有兩方,單一「此」方則無對比之項目。只有當彼方出現後,此方才有對比之對象,並且由此方確立對比之項目。所以從「彼」方是看不見對比之項目的,「此」方才是決定對比項目的一方。所以莊子不言:自是則不見,自彼則知之。
- 按:彼此對立之關係是人為造成的,是一種社會弊端。由於對立項目會經常變換,所以這種現象是暫時的,不是社會的真實面。老莊看到自然不變之可依賴性,所以才會提出「莫若以明」,試圖切斷對立這種社會弊病。
謂:彼與此是同時發生的說法,是沒錯。但是,才剛發生的事物,馬上便有消亡的主張;才剛要消亡的事物,馬上便有生起它的主張。才剛認可的事物,馬上就有不認可它的聲音;才剛不認可的事物,馬上就有認可它的聲音。由於有是,因此便有非;由於有非,因此便有是。
- ㊀ 雖然:有是這樣沒錯,但是…之意。先予肯定,後質疑。
- 按:這一小段文字,主要是在說明對立面的爭辯,到後來完全失去理性。方生方死一意,是延續前面:儒墨之是非,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,一樣的說法,就是為反對而反對。此處方生方死,並不是同時生同時死,彼此同時生沒錯,但是彼與此卻想獨存而排斥對方。也就是雖彼此相生,而必一亡。這就是莊子在「彼是方生之說也」之後,提出「雖然」一疑之故。有難道真的是這樣子嗎之意。
- (八) 是以聖人不由 ㊀,而照 ㊁之於天 ㊂,亦因是 ㊃也。
- ㊀ 由:從、循。
- ㊁ 照:關照。
- ㊂ 天:自然,道。
- ㊃ 亦因是也:是之意不清楚,依文律,亦因是也為一段之結語,結語必須回應句首之旨趣,故知「是」即「彼出於是,是亦因彼」,有渾同一體之意。
- (九) 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。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,果且 ㊀有彼是乎哉?果且無彼是乎哉?
謂:此也是彼了,彼也是此了。彼也是一種是非,此也是一種是非。確定有彼與此之分別了嗎?確定沒有彼與此之分別了嗎?
- (十) 彼是莫得其偶 ㊀,謂之道樞 ㊁。樞始得其環中 ㊂,以應無窮。是亦一無窮,非亦一無窮也。故曰,莫若以明。
謂:彼與此雙方不再對立時,稱它為道的樞紐。樞紐的位置,才能待在該循環的中間,而回應無窮的變化。這時候,是也是一個無窮,非以是一個無窮,所以說不如使之明白自然之理了。
- ㊀ 偶:猶對立。
- ㊁ 樞:樞紐。任何事物重要的那個要點稱之為樞紐。
- ㊂ 環中:循環的中間。猶如車之軸心,樞紐的位置是獨一無二的,輪環的旋轉以它為中心,所以可以應輪之無窮變化。
- 按:宇宙只有一個無窮,是與非皆是一無窮時,這時不論他們處在哪一個位置,是與非已無分別了,而且與自然之道渾同為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