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無的哲學與中醫醫療理念 (作者:許占鰲, 日期:2023.03.13)


個人寫本《老子無的哲學》,孩子的研讀中醫朋友,因而提及道家養生和中醫理論有相契合之處。個人對中醫瞭解不多,不容易回答這個問題。不過道家養生一定免不了藥補,這和中醫之藥學多少有些相關吧!老子本人是不讚同養生的,道德經五十五章說:「益生曰祥(災難)。」蓋益生是人為的,反自然的,免不了會有差失的。老子以為「生」是靠維護得來的。五十章說:「蓋聞善攝生者,陸行不遇虎兕,入軍不被甲兵。兕無所投其角,虎無所措其爪,兵無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無死地。」只有避險,注重安全,不出生入死,生命與身體才能得到保障。

《老子》是本帝王書,用來告訴君王該如何運用宇宙無之原則,以養護百姓。治國如治病,我將帝王與百姓之關係,比作醫生與病者之關係。就個人的觀察,老子無的原則和中醫醫療原理確有相似之處。我們試着舉例來作說明。

中醫的治療方式類屬預防醫學,即所謂治未病,治方病。因為在未病與方病之階段,病情微,病體尚健康,治療簡易,復原快速,醫生也不用着大費周章,便可以達到醫療效果。這種醫療理念,正和《老子》六十三章所說:「圖難於其易,為大於其細。天下難事必作於易,天下大事必作於細。」理念相同。大凡事情在小細之階段,容易掌握,恢復容易,費力較小。以其費力小,讓人感覺沒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。稱此情況為「為無為。」

中醫醫療之進行,通常是中醫師在診斷把脈之後,就是依方取藥而已。醫療過程,常常是一步一步慢慢的調整。感覺上,病情好像沒有什麼改善。然而,卻在不知不覺中,病情好轉過來了。這就是《老子》四十章說的:「弱者道之用」了。因為弱,我們沒有感覺。事實上,病情是有在改善。就像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,我們沒有感覺。過了一段時日,我們忽然驚覺長大變老一樣。醫療漸進,可以使病者減輕痛苦。這種「弱」的運用,也是無的原則。

宇宙各星團、各星系之間,因為彼此間的引力均衡,所以宇宙一直有規律而穩定的運行。老子由觀察得到這個原理原則。於是說:「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」(三十九章)而聖人也「抱一以為天下式。」(二十二章)一者均衡之謂。凡事能一,便能避免比較而發生衝突,天下也得以安定和協。因此才說:「萬物負陰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」(四十二章)和者,平和、均衡之意。萬物保有健康之個體,與能否維持均衡狀態有關。

中醫的理論建立於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。五行之間關係處於均衡狀態,則意味五臟協調良好,身體健康。如果五臟中的任何一個臟器功能相較其他臟器為強或弱,就會破壞這種均衡態勢。遇到這種狀況,中醫師可能會思考如何濟弱扶傾,恢復其整體供應鏈的正常運作。醫生也會根據經驗,並參攷病體狀況而開立藥方。有趣的是,有時候我們發現同一種病變,因為發生在不同的個人身上,醫生竟會開立不同的藥方,或扶此抑彼,或抑此扶彼。這大概為了五行均衡之故,此與老子「一」之觀念很相同吧!

文化和醫學是要靠長期經驗的累積發展而來,每個民族都會因地制宜,開發出他們的文化和醫療系統。這就是老子說的:「勢成之」之意。(五十一章)民族的歷史愈久,規模愈大,對於文化和醫療系統的建立與發展愈有利。中華民族是個很有耐性的民族,也自行發展出一套穩健而致遠的文化和醫療系統。「慢」是它的特徵,因為慢,所以「精」。哲學是在解決人生問題,西方哲學發展的結果偏向於解決生活問題。老子無的哲學,要旨在於「一」(均衡),它是宇宙萬物永遠都得遵循的常道。只可惜,當今很多的學者,都將老子無的哲學玄虛化了,它離我們人生愈來愈遠了。老子說:「不知,知。病。」(七十一章)我們的社會真的病了。《老子無的哲學》一書,即在提醒人們,老子說的,就是我們所想知道的,沒有什麼玄虛。

中醫一直受到西醫的鄙視,所幸,中醫的耐性終於帶來突破發展的曙光。有科技的幫助,讓中醫的理論及研究成果更透明化。雖然,只有均衡觀念的醫療系統,才能標本兼顧,達到救病救命的功效。中醫的醫療研究發展還會繼續,每一位中醫師都是中醫醫療體系分布在各地的觸角。好好把握每一次診斷的機會,透過確實的望、聞、問、切,徹底找出病因,為中醫醫療的發展,盡一份貢獻。

宋朝范文正公說:「不為良相,必為良醫。」惟其救人之多也。謹以此名言,祝福所有的中醫師。
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