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(一) 以指喻指之非指,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;以馬喻馬之非馬,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。天地一指也,萬物一馬也。
謂:舉大拇指說明大拇指不同於一般手指,不如舉一般手指說明大拇指不同於一般手指。舉白馬說明白馬不同於一般馬,不如舉一般馬,說明白馬不同於一般馬。天地同是一種指,萬物同是一類馬。
按:特殊的名,例如白馬一詞,白是加詞,馬是端詞。特殊之名,其端詞還是以一般的名為名。所以平時提到任何特殊的名時,人們習慣上還是停留在一般的名的認知,白馬就是馬。因此,舉白馬說白馬不同於一般馬,人們會覺得,都是馬,哪有什麼不同?
如果改為先舉一般馬,然後說白馬不同於一般馬,因為眾人先看到的是一般馬,當聽到不同時,再看到白馬毛色明顯差異,便容易讓人接受白馬是有不同的地方了。
莊子以「指」「馬」之論,作為齊物論四之開宗明義,旨在提醒成心影響人的思惟無所不在。成心的引起,都是迷失且執著於物事的外在分別差異,這些差異很多都是本來沒有的事,而是因為人的無明所造成的。需知,各物類本質上都是得自於自然,都是相同的,平等的,一體的。憭解這個道理,成心自然就會解開了,所以說天地一指,萬物一馬,也就是天地萬物渾同一體之意。
- (二) 道行之而成,物謂之而然。有自也而可,有自也而不可。有自也而然,有自也而不然。惡乎然?然於然。惡乎不然,不然於不然。惡乎可?可於可。惡乎不可?不可於不可。
謂:道路是人行走而產生的,事物的名稱是人呼叫而形成的。有的從開始便可以,有的從開始便不可以。有的從開始就是這樣,有的從開始就不是這樣。何以是這樣?是這樣因為本來就是這樣。何以不是這樣?不是這樣因為本來就不是這樣。何以可以?可以因為本來即可以;不可以因為本來即不可以。
- (三) 物固有所然,物固有所可。無物不然,無物不可,故為舉莛(ting)與楹(yíng)
㊀,厲
㊁與西施,恢恑憰怪
㊂,道通
㊃為一。
謂:事物本來有它是這樣的道理,事物本來有它可以的道理。沒有一物不是這樣,沒有一物不可以。所以為此舉小草莖和大木柱,醜女和西施,誇大荒誕狡詐怪異之事物為例,它們本質的道是渾同為一體的。
- ㊀ 莛、楹:莛,草本植物連穗的莖。楹,堂前的直木柱。
- ㊁ 厲:癘之叚借。惡瘡。與西施對舉,作長癩之醜女。
- ㊂ 恢恑憰怪:誇大;荒誕;狡詐;怪異。
- ㊃ 通:同之叚借(正字通)。渾同。
- (四) 其
㊀分
㊁也,成
㊂也,其成也,毀
㊃也。凡物無成與毀,復通為一。唯達者知通為一,為是
㊄不用
㊅,而寓諸庸
㊆。因是已
㊇,已而不知其然
㊈,謂之道。
謂:如果事物有分別比較時,即有新事物定形了;如果有新事物定形,便有事物會虧缺了。所有事物沒有定形與虧缺之情形時,又渾同為一體了。唯有通達之士瞭解道是一體的,就這個原因。他便不用這樣分別的方法,而是將一切現象寄託於不變的道理中。因為渾同一體的緣故,不多久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。這叫做道。
- ㊀其:猶若,如果。
- ㊁分:分別,比較。
- ㊂成:形成,成就,定形。
- ㊃毀:說文殳部曰:毀,缺也。虧缺。
- ㊄是:為上句「知通為一」之代詞。
- ㊅用:採用,採行。
- ㊆寓諸庸:寓,寄託,託付。諸:之於。庸:常道。爾雅釋詁:庸,常也。庸有不變異之意。故庸為回應上一句「知通為一」之一,於是下啟「因是已」句。
- ㊇因是已:同因是矣。因為已經渾同為一體了。
- ㊈已而不知其然:已而:過不多久。其:自己。因為已經渾同為一了,思慮云為皆在道中,即所謂任自然而已,是以已不知其然。如果知其然,則又近乎智之用,非道也已矣。
- (五) 勞神明為一
㊀,而不知其同
㊁也,謂之朝三。何謂朝三?狙公
㊂賦芧(xù)
㊃曰:「朝三而暮四。」眾狙皆怒。曰:「然則朝四而暮三。」眾狙皆悅。名實未虧
㊄,而喜怒為用,亦因是
㊅也。
謂:操勞精神與聰明,為了使對方與自己一致,卻不知彼此是同一體的。稱這個為朝三。怎樣叫做朝三?養猴子的老人給予栗子說:早上三升,傍晚四升。猴子們聽了都很生氣。養猴子的老人說:早上四升,傍晚三升。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。名稱和實物的量並沒有改變,卻使猴子有喜怒不同的表現。則是藉由渾同一體的道理啊。
- ㊀一:一致。意見,想法一致。
- ㊂狙公:養猴之老人。
- ㊄虧:缺。引申有改變之意。
- ㊅亦因是也:亦,則。因:藉。是:即本段開頭之「不知其同也」之同。即渾同為一之意。
謂:所以聖人因為是非之故調和人們的觀念,而且使大家維持在自然均衡的狀態中,這叫做兩行。
- ㊀休:止。有停留維持之意。
- ㊁天均:自然均衡的原則。
- ㊂兩行:雙方皆滿意,可以行得通。
謂:古時候的人,他們的智慧有些地方已達到極頂了,怎麼樣的極頂?有人以為宇宙不曾有萬物的,這種智慧已達到極點了!到了智慧的盡頭了!不可以超越了!次一等的,以為有萬物的存在了,而不曾有疆界局限存在。再一次等的,以為有疆界局限的存在,而不曾有是非。
- ㊀有所至:即有至者,有達極頂的情形。
- ㊁加:有超越之意。
- ㊂封:疆界,界限。
- (八) 是非之彰也,道之所以虧
㊀也!道之所以虧,愛之所以成。果且
㊁有成與虧乎哉?果且無成與虧乎哉?有成與虧,故
㊂昭氏之鼓琴也,無成與虧,故昭氏之不鼓琴也。
- ㊀虧:不完全,有缺損。
- ㊁且:猶其,或。可能。
- ㊂故:猶若,像。
- 按:昭文的琴藝遠超眾人,其琴藝已定形而為眾人之標竿,若昭文鼓琴,眾人將羞於見拙而息其鼓琴,是之謂有成與虧。若昭文不鼓琴,眾人遊藝自娛,無所謂高下,是之謂無成與虧。
- (九) 昭文之鼓琴也,師曠之枝策
㊀也,惠子之據梧
㊁也,三子之知
㊂,幾乎皆其盛者也,故載之末年
㊃。
謂:昭文的彈琴,師曠的指揮演奏,惠子的倚梧桐而辯論,三人的技藝幾乎都是該業的極頂人物了,所以載譽晚年。
- ㊀枝策:蔣錫昌說:枝為支之叚借。甚是。支引伸作持也。支持遂成連詞。策,杖。枝策概指打節拍,有指揮之作用。
- ㊁據梧:倚著梧桐樹。指惠施辯論時之位置。
- ㊂知:指一方之技藝的瞭解。
- ㊃末年:老年。
- (十) 唯其好之也,以異於彼。其好之也,欲以明
㊀之,彼非所明而明之
㊁,故以堅白之昧
㊂終。而其子又以文綸
㊃終,終身無成。
謂:只是他們愛好的事物,有不同於別人。他們愛好的事物,想要拿來讓人憭解。一般人不是他們能夠使之憭解的人,卻要使之憭解,所以才會因堅白論之昏昧終其一生,而昭文的孩子又以昭文的琴藝終老,終身沒有成就。
- ㊀明:彰明,令人憭解。
- ㊁彼非所明而明之:一般人不是他們能夠使之明白的人,卻要使之明白。彼:一般人。所明為所明者之省文。明為致使動詞,所明,白話文作:使他明白的人。他即句首之彼。而:卻,連詞。明之:使之明白。
- ㊂昧:迷惑,昏昧,糊塗。
- ㊃文綸:說文糸部:綸,糾青絲綬也,是維繩之屬。其後琴瑟之弦也稱綸。綸於此處為琴之借代名詞,如劉禹錫陋室銘之無絲竹之亂耳,絲竹為樂器之代稱。文綸為昭文琴藝之代稱。
謂:像他們那樣子可稱為成就嗎?雖然我沒有成就,也可以說有成就了。像我這樣卻不可以說是有成就嗎?所有的人和我都是無成就了。
- ㊀若是可謂成乎:是指那些以爭競辯論而出名的人。出名是虛不是實,是物外的。一旦別人不認同,名立即失去。這樣的成,和無成其實沒有什麼差異。時空一過,大家都一樣,沒有什麼成與虧之別了。所以,莊子才說,雖然我無成,亦可謂成矣!他對虛名無動於衷,也是一種成啊!
- (十二) 是故滑疑之耀
㊀,聖人之所圖
㊁也。為是不用而寓諸庸,此之謂以明
㊂。
謂:此所以迷亂疑惑世人耀眼的行為,是聖人鄙棄的東西了。因此,不運用他們那套爭競辯論的方式,而將一切現象都寄託於平常不變的道理,這叫做能夠明白自然之道了。
- ㊀滑疑之耀:滑,利也。說文段注:古多借為汩亂之汩。說文光部:耀,照也。有光則耀人眼。有引人注意之意。
- ㊁圖:說文囗部:圖,畫計難也,从囗从啚,啚難意也。圖,當是鄙之叚借。鄙韻部為衣攝,圖韻部為烏攝,旁轉相通。周禮都鄙歫國五百里,在王畿之邊。故鄙引伸有輕薄之意。字古作啚。
- ㊂以明:老子十六章:知常曰明。常謂不變之道,即常道之意。知常道則為明。曰,則。以明:能明白自然之常道。以: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