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(一) 今且
㊀有言於此,不知其
㊁與是類乎?其與是不類乎?類與不類,相與為類,則與彼無以異矣。
謂:現在在這裡論說了些話,不知道我論說的內容和此論者是同一類呢?我論說的內容和此論者是不同類呢?同類或不同類,彼此都是類。那麼我和彼論者便沒有差別了。
- (二) 雖然,請嘗言之。有始也者,有未始
㊀有始也者;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
㊁者;有有也者,有無也者
㊂,有未始有無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。
謂:雖是如此,請容我試著說說看。宇宙有了「開始」,於是知道宇宙有「不曾有開始」的時候,也知道有「不曾有『不曾有開始』」的時候。有了「有」,於是知道有「無」了,於是知道有「未曾有無」的時候,也知道有「未曾有『未曾有無』」的時候。
- ㊀未始:未嘗,未曾,不曾,沒有過。
- ㊁未始有始也:既言「有始」,則必有「未始有始」也者。老子五十二章:天下有始,以為天下母。
- ㊂有有也者,有無也者:老子四十章: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言有必言無,無才是天下之有始。
- (三) 俄而
㊀有無矣,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。今我則
㊁已有謂矣,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
㊂?其果無謂乎?
謂:頃刻間,有無同時出現了,卻不知道有無之間,確定那一個是有,那一個是無了。如今,我雖已說詞了,卻未知我所說的那些話確定有說了呢?或確定沒有說了呢?
- ㊀俄而:頃刻,很短的時間。
- ㊁則:猶雖。
- ㊂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:之,猶者,謂的受詞。其:吾。
- 按:前(二)兩長句逆溯「有始」與「無」之源頭,旨在強調宇宙是唯一的,是一元的。老莊認為宇宙的有無是垂直關係,也即是母與子之關係。可是來到人世,有無變成了平行關係,有無位階相等,於是對立現象便確立了。宇宙的均衡平等渾同之關係,竟然被拋棄了。所已莊子才會說,「俄而有無矣」,有奇怪之意。連他在自己有謂無謂之間也搞糊塗了。
- (四) 天下莫大於秋豪
㊀之末,而大山
㊁為小;莫壽於殤子,而彭祖為夭。
謂:天下沒有比秋天豪毛的末端更大的東西,則泰山可以說是小了;沒有比夭折的嬰兒更長壽的人,則彭祖可以說是短命了。
- (五) 天地與我並生,而萬物與我為一。既已為一矣,且得有言乎?既已謂之一矣,且得無言乎?
謂:天地和我共同存在這個宇宙,而且萬物和我是同一體的。既然已經為一體了,還能有什麼可說的呢?既然已經說萬物與我一體了,還能說是沒有言說呢?
謂:萬物合一之說,和我的言說就成了二,二再和另一個一就成了三了。從此繼續下去,善於計算的人也不能得到正確的數目,何況對於平凡的人呢?從「無」往「有」推算而到了三,何況從「有」往「有」推算下去呢?無需往前推算了!因為已經是渾同一體了。
- ㊀曆:算。
- ㊁其:猶於。
- ㊂故:猶夫。(適:往)
- ㊃因是已:是即上文「天地與我並生,而萬物與我為一」,渾同合一之意。已:通矣,表示既成事實之語氣詞。
謂:道不曾有被局限的時候,言論不曾有不變異的時候,為了個是,便有區別了。請讓我談談這些區別:有左有右,有倫有義,有分有辯,有競有爭,這些叫做言論八特徵。
- ㊀封:界域,有被局限之意。
- ㊁常:固定不變。
- ㊂是:指是非不是。
- ㊃畛:田間的小路,有界限,區別之意。
- ㊄有左有右,有倫有義,有分有辯,有競有爭:莊子之八論,用字省略,本義不明確,注家或據字義,或據字義之引申推論取義,要皆以對立或因果關係取義。均不離莊子之旨意。今參酌前人之意,並個人之見,為之釋義如下:
- ①有左有右:有論述左的,便有論述右的。蔣錫昌以為,左概指卑下,右指尊上。略有民間與官家之別。
- ②有倫有義:有論道理的,便有論述儀則的。段玉裁云:義為古文威儀字,誼為古文仁義字。
- ③有分有辯:有論分別的,便有辯論優劣的。
- ④有競有爭:有強論相較者,便有爭論取勝者。說文誩部曰:𧫘,疆語也,从誩二人。字從二人,有較勁之意。
- (八) 六合
㊀之外,聖人存而不論;六合之內,聖人論而不議。春秋經世先王之志
㊁,聖人議而不辯。故
㊂分也者,有不分也;辯也者,有不辯也。曰:何也?聖人懷之,眾人辯之以相示也。故曰辯也者,有不見
㊃也。
- ㊀六合:天地東西南北。六合之內可知,故可論述。
- ㊁春秋經世先王之志:原文當是:春秋者,先王經世之志。志:誌,紀錄。
- ㊂故;猶夫,無義。
- ㊃有不見:有些實情我們看不到。爭辯者,非為彰顯事理,實以誇示為務。
- (九) 夫大道不稱
㊀,大辯不言
㊁,大仁不仁
㊂,大廉不嗛
㊃,大勇不忮
㊄。道昭而不道
㊅,言辯而不及
㊆,仁常而不周
㊇,廉清而不信
㊈,仁常而不周
㊉,廉清而不信
謂:大道是不顯其名的,大辯者是不顯其言論的,大仁者是不顯其親密之情,大廉者是不顯其形跡的,大勇者是不顯其頑強的,道若顯其名便不是道了,言若落於爭辯便有不能顧及之處了,仁若施於固定部分之人便不周全,廉若事跡明顯便不真實,勇若顯現頑強便不成其勇了。這五件事沒有放棄,便近乎向道了。
- ㊀稱:名稱。老子首章:道可道,非常道。
- ㊁大辯不言:老子四十五章,大辯若訥。不言,不顯其言。
- ㊂大仁不仁:老子五章:天地不仁。又聖人不仁。不顯其仁,不顯其親密之情。
- ㊃大廉不嗛(xián):嗛,隒(yǎn)之叚借。說文阜部:隒,崖也。廉為屋之側隅,如崖岸,為屋之邊緣,有迹可尋。引申作形跡。
- ㊄忮:健。說文人部:健,伉也。頑強之意。
- ㊅道昭而不道:昭:明,明顯。而:猶則。
- ㊆不及:不到之處,有虧缺之意。
- ㊇仁常而不周:說文人部:仁,親也。常,固定不變。周:全。
- ㊈廉清而不信:清,明。明則形跡顯露,眾人皆知矣。信,實。
- ㊉而幾向方矣:而,則。幾,近。向方矣,往道前進了。
- (十) 故
㊀知止其所不知,至矣
㊁。孰知不言之辯,不道之道
㊂?若有能知,此之謂天府
㊃。注焉而不滿,酌焉而不竭,而不知其所由來,此之謂葆光
㊄。
謂:一個人的知到達他所不知的境界,那真是知的極頂了。誰知道不顯言語之辯,不顯其名稱的道?假如有人能知道,這叫做天之府庫。(這種府庫),不論注入多少,都不會滿溢,酌取多少,都不會枯竭,卻不知道這「知」從哪裡來。這叫做隱藏的智慧。
- ㊀故:猶夫,發語詞。
- ㊁至矣:已達到極頂了。
- ㊂不道之道:不可言說的道。老子首章:道可道,非常道。
- ㊃天府:自然之庫藏。天,非人為之意。
- ㊄葆光:說文艸部:葆,艸盛皃。說文通訓定聲:葆,叚借為包。光,知慧。葆光:謂隱藏之智慧。同老子三十章:是謂微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