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書第二章

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 斯惡已 (一), 皆知善之為善, 斯不善已 (二)。 故有無相生 (三)。難易相成 (四) 長短相形 (五)高下相傾 (六),音聲相和 (七)前後相隨 (八)

是 以聖 人 (九) 處無為之事 (十),行不言之教 (十一) 。萬物作焉 而不辭 (十二),生而不有 (十三),為而不恃 (十四),功成而弗居 (十五)。夫唯 (十六)弗居,是以不去 (十七)

  1. 【註釋】
    • (一) 斯惡已:斯:便,就。惡:醜,不美。已:矣。爲完成式語尾。斯惡已:便(就)已知道醜了。
    • (二) 斯不善己:便己知道不善了。
    • (三) 有無相生:有無對應才會產生。
    • (四) 難易相成:成,造成。難易對應才會造成。
    • (五) 長短相形.形,顯現。長短對應才會顯現。
    • (六) 高下相傾:傾,斜。高下對應才見傾斜。
    • (七) 音聲相和:和,混合。音聲對應才會混合。
    • (八) 前後相隨:隨,從隨。前後對應才有從隨。
    • (九) 聖人:爲老子所設定之理想人物,其人既爲統治者, 且是「道」之實踐推行者。
    • (十) 處無爲之事:處:處理。無爲:看不出作爲,或爲若無爲。謂其行事低調。
    • (十一) 不言之教:教,教化。不言之教,謂身教。
    • (十二) 萬物作焉而不辭:作:造生。焉:衍文當刪。辭:說。引申作干預。
    • (十三) 生而不有:生:使之生存。有:保有。令其存活下來,卻不保有他們。
    • (十四) 爲而不恃:爲:作爲。恃:倚仗。有了做爲,卻不以之爲依賴。
    • (十五) 居:佔。
    • (十六) 唯:猶惟,因爲。
    • (十七) 不去:去:失去。不去:不失去君王之位。
  2. 【譯文】
  3. 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這回事, 便已經知道醜了; 都知道善是善這回事, 便已知道不善了。(以此推之)有和無對應才會發生,難和易對應才會造成,長和短對應才會顯現出來,高和下對應,才會看出傾斜, 音聲對應才會有混合現象,前和後對應才有從隨現象。

    因此,聖人處理的是無爲的事,推行的是不言的教化。萬物造生,卻不干預它們;令其存活下來,卻不保有它們;有了作爲,卻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;功業完成,卻不佔功勞。因爲不居功,所以才能久任其位。

  4. 【提示】
    • (一) 任何事,有比較,就有競爭,有競爭,社會便不安定。聖人憭解這個道理,所以,凡事避免與百姓對立,於是能夠功成而久居其位不去。
    • (二) 「音聲相和」,老子是就兩音聲同時存在,不論其和諧與否,都會使相對的一方造成干擾,以致雙方音聲變得不明顯了。音樂上,和諧音是很悅耳的。但是老子此處的論點不同,他認爲一旦音聲被「和」掉了,就是一種損失。所以,相和是因爲彼此對應所造成。如果是同一音階的音聲,便不會發生這種現象了。
    • (三) 本章之「有無相生」,和首章之「常無」、「常有」不能混爲一談。首章之「常無」、「常有」是絕對的無,絕對的有。它們是本體演化次第之異名。二章所謂之無與有,是世間之一種相對應的現象。例如:甲乙兩人同處,當甲得到一物,而乙未得之,有與無立刻在甲乙雙方對照出來。此之謂「有無相生」,也就是說有與無之現象,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。故不可以拿「有無相生」來論述道體。
    • (四) 從本章之論述,可以見得老子是個一元思想者,他不喜歡有比較對立的現象。在政治上,他要求君王必須以身作則,是個絕對自我實踐一元理念的人。然後影響百姓,乃至整個大順於他所謂的道。他的做法是:「處無爲之事, 行不言之教。萬物作(焉)而不辭,生而不有,爲而不恃, 功成而弗居。」這樣的做法,既不造成對立,又放任百姓有極大的自由。以如此之一元思想治國, 必須要有很高的智慧。所以老子在本書中, 一再的提及「聖人」,「聖人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    • (五) 「作焉而不辭。」碑文本《老子》作「作而不爲始。」按一章曰:「無,名天地之始。有,名萬物之母。」爲始,爲母,乃「道無」之工作,聖人卽便謙抑, 也無理由云「不爲始」。於是知, 碑文「始」字當是「辭」字之假借。辭始韻部同屬噫攝,故可通叚。畢沅知之矣,故謂辭始聲通。就句型結構言,「萬物作(焉)而不辭,生而不有,爲而不恃」此一連三句構成之排比句,旨在承接上文「聖人處無爲之事,行不言之教」之義。故知不辭之「辭」字,當以「言教」爲訓,引申作干預之義。而從排比句上下文句整齊之文律,與碑文《老子》「作」下無「焉」字斷之,知「焉」字當是衍文。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