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的哲學,簡而言之,卽「無」的哲學。此一「無」的觀念,是老子經由觀照宇宙現象所得,轉換連接,運用到天地萬物人事上的原理原則。「無」是宇宙的本體,它是天地萬物構成的元素。沒有它,天地萬物無由生。它也是宇宙萬物依循的運作原則,違反這個原則,萬物便會自我敗亡。《老子》一書,便是在闡述「無」的普遍性。老子認爲,只要一個「無」便可以統合宇宙萬物人事所有的現象。這也是老子一元思想之所本。君王理解「無」的無限可能性,又知道如何變化運用這個一元之「無」,便可以取得天下了。
「無」一般義訓爲空虛。《老子》書中之「無」非空無一物之謂。一章曰:「此兩者(無與有)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衆妙之門。」玄者,蓋無從知曉明白,讓人看不出來之謂。這就是「無」了。「視之不見,名曰夷;聽之不聞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,不可致詰,故混而爲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繩繩不可名,復歸於無物。是謂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。是謂惚恍。」(十四章)文中明白的說明了「無」所以謂之玄,因爲「無」是「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。」謂其爲「惚恍。」可知「無」是虛而實之物,只是吾人感官無法捉摸認知而已。
在《老子》書中,說到宇宙的原理,時或言「道」,時或言「無」,可見道卽無,無卽道。一章曰:「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。」二十五章曰: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可以爲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強字之曰道。」「天地之始」之於「先天地生」。「萬物之母」之於「爲天下母」,義無差別。就宇宙生成言,無與道並爲宇宙之始,無卽道可知矣。四十章曰:「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」四十二章曰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」就宇宙演化次第言,道與無其排序皆在首位,宇宙只有一個,則道與無當是一物之異名。
「無」之本義既爲玄,用以說明有關宇宙原理原則,就吾人用字之習慣,期待人們理解「無」是不容易的。於是,凡屬概念之名者,老子皆以道稱之。如二十一章日:「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。道之爲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,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眞,其中有信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。」按其內容,明明是在說明「無」這個宇宙實體,由於要作爲一章文義概念之題頭,以「道」爲名,較之稱「無」,令人容易明白的多。
道無之爲物,惟恍惟惚。宇宙在這種狀況之下,演化開展,天地萬物次第生成。此一演化歷程,無從探究明白,所以《老子》中,有關宇宙論部分,章節既少,言也簡約。大部分之章節則用在闡述「無」這個原理原則,以及如何套用在人事萬物上。蓋「無」之若有似無,不易引發吾人之警覺。諸如宇宙之循環,時間之過往,其間之變化微弱,吾人都是後知後覺。卽便如此,一般人也不以這種改變爲意,視之爲自然現象,依舊作息如故。而有識者,則或能順勢作爲,有所建樹,人亦不以爲怪。「無」之用,確有和平推進之好處。老子以爲以「無」運用於國政人事上,必定有化解對立,減少阻力之效用,而無事不可為了。
於是,「聖人挫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,是謂玄同。……故爲天下貴。」(五十六章),而「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」(七章) 因此,「聖人處上而民不重,處前而民不害,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」(十六章) 且「聖人無為,故無敗;無執,故無失。」(二十九章) 所以「樸散則爲器,聖人用之,則爲官長。故大制而不割。」(二十八章)「爲無為,則無不治。」(三章) 成就類似「太上,下知有之。」(十七章) 之和平世代。 (以上爲老子預爲推論其思想實行之結果)
無之本義是「玄」, 研習《老子》要避開無之一般義訓, 而從「玄」字來思考,如此才有可能瞭解老子「無」的運作方式。否則,如「爲無爲,事無事,味無味」之類的句子,肯定永遠是「無」不出來的。其他沒有「無」字之章節,亦無從領會文義,與「無」之用有什麼關係了。基於國政之推動,與百姓相接,待人處事,以及個人涵養之養成,「無」的運作,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,茲舉例說明如后:
三章曰:「 不尙賢,使民不爭;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爲盜;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。是以聖人之治,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;常使民無知無欲,使夫智者不敢爲也。爲無爲,則無不治。 」此爲君王不作爲之爲,影響所及,連百姓也讓人看不出來,其知其欲了。
六十三章曰:「爲無爲,事無事,味無味。圖難於其易,爲大於其細。」六十四章曰:「爲之於未有, 治之於未亂。」此爲君王作爲之爲,百姓或看不出來君王之所爲,或以其事細小而易之。爲欲無爲,君王自身尙須有無以爲之襟懷,功成身退,方是眞正「爲無爲」。
至如「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滌除玄覽,能無疵乎?明白四達,能無知?」(十章)屬內省功夫,其事在己,自我檢視, 便能明白。因此,此三「無」字,既非我之視人,亦非人之視己,故不得作「看不出」解。當以通俗用法「沒有」爲義
個體均衡言:全身維持均衡狀態。動作時,可以協調流暢, 不易遭致傷害, 讓體能發揮最好的功效。因此,均衡是個體最佳的狀況,是生存之要件。所以「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。」(三十九章)執政方面言:均衡才能達到行事思維公平周全。所以十章提醒領導者:「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」執政一旦失去均衡,便會傾向某一端去,與另一端立顯對比競爭現象,而失去安定。「 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。」(七十七章)謂均衡亦天之道。爲政者,事事均衡,不與人爭,使自己與衆人平等一致,天下便莫能與之爭了。是以聖人之治,抱一以爲天下式。
在《老子》書中,或爲了寫作之便,某些章節只言均衡之理,而不直言「一」字之情形者,如「至譽無譽,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」(三十九章)蓋玉與石爲貴與賤對立之兩極端,不如守中之無譽。均衡可以避免比較,而保和平
就個體本身而言:七十一章曰:「知,不知,上。」「知」是個人自我的一種能力,獲益在己;若刻意顯現張揚一己之知,就「有無相生」對立之理,易將不知之一方比下來而遭厭憎。是以老子主張,將一切知識、道德、技能、個人特質等,昇華為內在涵養,既有卻若無,個人依舊是那個來自自然,而與人們無別,易為大眾接受之凡人。(王邦雄先生認爲這是知識層次的昇華。) 就領導層而言:五章曰:「天地不仁, 以萬物爲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爲芻狗。」天地聖人非不關愛萬物百姓,實以天地聖人行不言之教, 不親之之故。三十二章曰 :「天地相合, 以降甘露;民莫之令而自均。」十七章曰:「悠兮其貴言,功成事遂, 百姓皆謂我自然。」天地聖人以任自然而不親暱之故,天地聖人爲萬物百姓之所作爲, 百姓皆以爲我自然。「不仁」之「不」字,若從「沒有」之義方向思考, 則是反老子思想。而與老子之自言「慈」,與道便無由連接了。
「不」字用作「不顯現」義,是有限制的。卽「不」字上必須要有其相對應之肯定詞。如「知,不知。」「不知」之上,必須要有「知」字可承。這亦是一種「均衡」之效果。
從「無」的運作釋例可知,「無」是行事原則;「一」是立身原則;「不」是處世原則。其中,「一」之運用是實現道無思想的關鍵。蓋不均衡則「身立」不能穩,「身立」不能穩,則一切思慮云爲之間便會有所偏失, 而「無」與「不」之原則也無從附麗矣。「均衡」是宇宙萬物之常態,偏離「一」之均衡,人世對立之現象立卽發生,這是天下不安、動亂之源,不可不慎。
無的運作原則可以說是老子的方法論。聖人用它來推行一元思想,以對治「人」不穩定性, 以實現其救世的主張。吾人要憭解,《老子》是本帝王守則,書中所有的論述多數是在告誡君王必須如何、或不可如何。「無」的運作在在限縮了君王的權限,而百姓則任自然。君王的職責固在照顧百姓「實其腹,強其骨」之營衛無憂而已。君王也藉由「無」的運作原則,「虛其心,弱其智」以引領百姓,令其行動作爲有所節制。可以說, 老子的思想是一種防守型的思想。因此,君王雖貴爲「天下貞」,也不會成爲獨裁者;而百姓有了多元發展的機會,也不會有競爭、獨霸的現象發生。因此,在這種制度之下,人類社會必將順著自然原則,緩慢而穩健的發展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