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物論六


  • (一)故 昔者堯問於舜曰:「我欲伐宗、膾、胥敖 ,南面 而不釋然 。其故何也?」舜曰:「夫三子者 ,猶存乎蓬艾之間 。若 不釋然,何哉?昔者十日並出,萬物皆照,而況德之進 乎日者乎!」
  • 謂:從前堯問舜說:「我想討伐宗、膾、胥敖三國,臨朝時便一直放不下心,這是什麼緣故呢?」舜回答說:「這三個小國,好比生存在蓬蒿艾草叢中,您放不下心,為什麼呢?從前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時,萬物皆得到光照,何況道德感化勝過太陽呢?」

    • ㊀故:猶夫,發語詞,無義。
    • ㊁宗、膾、胥敖:三小國之名。林希逸說:宗、膾、胥敖之事,無經見,亦寓言耳。
    • ㊂南面:就帝位。此作臨朝時。
    • ㊃不釋然:謂念念在心,心中放不下這件事。
    • ㊄三子者:三國之國名。即三國之代稱。
    • ㊅存乎蓬艾之間:生存在蓬艾野草叢中。謂其卑微弱小也。
    • ㊆若:你,指堯。
    • ㊇進:超越,勝過。
  • (二) 齧(niè)缺問乎王倪 曰:「子知物之所同是 乎?」曰:「吾惡乎知之!」「子知子之所不知邪?」曰:「吾惡乎知之!」「然則物無知邪?」曰:「吾惡乎知之!雖然,嘗試言之。庸詎 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?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?」
  • 謂:齧缺問王倪說:「您知道萬物共同認同的事物嗎?」答說:「我怎麼知道!」「您知道您不知道的事物嗎?」答說:「我怎麼會知道!」「如此,那萬物無知嗎?」答說:「我怎麼知道!雖然,我試著說說看。我怎麼知道我所謂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?怎麼知道我所謂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?」

    • ㊀齧缺、王倪:假設之人物。
    • ㊁同是:相同的觀點或標準原則。
    • ㊂庸詎:猶何,安。庸詎同義。
  • (三) 且吾嘗試問乎汝:民溼寢 則腰疾偏死 ,鰌 然乎哉?木處則惴慄恂懼 ,猨猴然乎哉?三者孰知正處?
  • 謂:我問你,人睡在潮濕的地方,就會腰生疾病半身失去活動力,泥鰍會這樣嗎?人處在樹上,就會恐懼不安,猿猴會這樣嗎?人、鰍、猿猴三者,哪一個知道真正的居處。

    • ㊀溼寢:睡在潮濕的地方。溼寢,寢濕之倒語。
    • ㊁偏死:一邊不能活動。
    • ㊂鰌:泥鰍。酋,秋韻部同屬幽攝。
    • ㊃惴慄恂懼:憂懼不安。四字義同。
  • (四) 民食芻(chú)豢(huàn) ,麋 ㊁)鹿食薦(jiàn),蝍(jí)蛆(qū)甘帶 ,鴟(chī)鴉 耆鼠,四者孰知正味?
  • 謂:人們食豢養的牛羊犬豕,麋鹿食薦草,蜈蚣喜食小蛇,鴟鴉喜食老鼠。這四者哪一個知道真正的美味?

    • ㊀芻豢:牛羊食草曰芻,犬豕食穀曰豢。芻豢借代為牛羊犬豕之名。
    • ㊁麋:草名。
    • ㊂蝍蛆甘帶:廣雅釋蟲:蝍蛆,吳公也。甘:美味。帶:司馬云:帶,小蛇也。
    • ㊃鴟鴉:鴟,鵂,即貓頭鷹。鴉,烏鴉。
  • (五) 猨猵(biān)狙(jū) 以為雌,麋與鹿交,鰌與魚游。毛嬙、西施 ,人之所美也,魚見之深入,鳥見之高飛,麋鹿見之決驟 。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?
  • 謂:猵狙以猿為配偶,糜與鹿交合,鰍與魚相好。毛嬙和西施,人們認為她們美麗,魚見了她們就深入水中,鳥見了她們就高飛,麋鹿見了她們就迅速奔逃。這四者,那一個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呢?

    • ㊀猵狙:集韻曰:似猿,首如犬。說文犬部:狙,𭸴屬。猿猴之屬。見莊子狙公賦芧。猵,獺屬,即水狗。
    • ㊁毛嬙、西施:古之美女。
    • ㊂決驟:疾走。說文馬部:驟,馬疾步也。決為趹,馬行皃。廣雅,後漢班彪傳注:趹,奔也。
  • (六) 自我觀之,仁義之端 ,是非之塗 ,樊然殽亂 ,吾惡能知其辨!」
  • 謂:由我看來,仁義那種小事,是非那種沒有價值的辯論,紛雜錯亂,我那裏能夠知道它們的分別在那裡。

    • ㊀端:點。以端喻之,有貶抑之意。
    • ㊁塗:說文新附:塗,泥也。以塗喻之,有不屑之意味。
    • ㊂樊然殽亂:樊然,紛亂皃。殽,淆之叚借。淆亂,雜亂。
  • (七) 齧缺曰:「子不知利害,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?」王倪曰:「至人神矣:大澤 焚而不能熱,河漢沍(hù) 而不能寒,疾雷破山而不能傷,若飄風振海而不能驚。若然者,乘雲氣,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。死生無變於己,而況利害之端 乎!」
  • 謂:齧缺說:「您不在乎利害,那麼至人原本就不在乎利害了嗎?」王倪說:「至人太神奇了,大沼澤焚燒的大火,不能令他感受到熱;江河凍結了,不能令他感到寒冷;暴疾的雷擊破山嶽,不能傷害到他;暴風捲起大浪,不能令他驚慌。像這樣子,他可以乘雲氣,騎日月,遨遊於四海之外,死生之事無法改變他,何況是利害這種小事,怎能影響他呢?

    • ㊀大澤:大沼澤。有水草的地方都起火了,喻火勢盛大。
    • ㊁沍:凍結。
    • ㊂利害之端:利害對至人而言是小事,故以端喻之。
  • (八)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 曰:「吾聞諸夫子 ,聖人不從事於務,不就利,不違害,不喜求,不緣道 ,无謂有謂 ,有謂無謂,而遊乎塵垢 之外。夫子以為孟浪 之言,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。吾子以為奚若 ?」
  • 謂:瞿鵲子問長梧子說:「我聽過孔夫子說:聖人不從事於一般的事務,不接受利益,不迴避危害,不喜歡求名,不順緣捷徑,有時不說什麼,如說了什麼;有時說了什麼,如無說什麼,而心神遊於世俗之外。孔夫子認為這是草率的言論,而我認為這是妙道者的行徑,您認為何如?」

    • ㊀瞿鵲子、長梧子:皆假設之人物。
    • ㊁夫子:孔夫子。
    • ㊂不緣道:緣,動詞作沿。不緣道,不攀附取進之意。
    • ㊃无謂有謂:沒說什麼,如同說了什麼。
    • ㊄塵垢:世俗之借代名稱。以塵垢喻世俗人之心不潔淨。
    • ㊅孟浪:喻草率,鹵莽。集韻:不精要皃。書言故事惡性類:作事輕率曰孟浪。
    • ㊆奚若:何如,怎麼樣。
  • (九) 長梧子曰:「是 黃帝之所聽熒 也,而 丘也何足以知之!且女亦大早計 ,見卵而求時夜 ㊄),見彈而求鴞炙
  • 謂:長梧子說:這些話黃帝聽了也會迷惑的,像孔丘這種人那裡能憭解!然而你也求之過急,就好像看見雞卵就要求它清晨按時報曉的公雞,看見彈丸就要求烤吃貓頭鷹的肉。

    • ㊀是:指示詞,指上述一般文字。
    • ㊁熒:小光亮為熒,引申作不清楚、迷惑之意。
    • ㊂而:如、若,像。
    • ㊃大早計:太早計。計,算,引申作謀慮。
    • ㊄時夜:時,司之叚借,司夜,此處作為公雞之借代詞。
    • ㊅鴞炙:鴞,貓頭鷹。炙,烤。
  • (十) 予嘗為女妄言之,女以妄聽之奚 ,旁 日月,挾宇宙,為其脗(wěn)合 ,置其滑涽 ,以隸 相尊。眾人役役 ,聖人愚芚,參萬歲而一成純 。萬物盡然,而以是相蘊
  • 謂:我試著為你隨便說說,你也隨便聽聽吧!聖人能夠與日月同光,胸懷宇宙,因為他們在乎世間的和諧一致,放任是非的掍亂不清,與卑賤者給予尊重。眾人為著是非忙的爭論不休,聖人愚蠢似的一無所知。聖人渾同萬年的是非而成為單純的世界,萬物皆單純看待,而因此都得到寬待包容了。

    • ㊀奚:語尾詞,猶吧。
    • ㊁旁:併同。
    • ㊂脗合:如脣吻之合。切合,合諧之意。
    • ㊃滑涽:滑,亂。涽即湣字,暗昧不明。
    • ㊄以隸:以,與。儀禮鄉射禮:各以其耦進。鄭注:今文以為與。隸:卑賤者。
    • ㊅役役:忙碌。
    • ㊆一成純:一:全,整個,全部。成純:變成單純化。
    • ㊇相蘊:即得蘊。蘊含蓄,包括,寬容。相蘊:得到寬容。
  • (十一) 予惡乎知說 生之非惑邪?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 而不知歸者邪?麗之姬,艾封人 之子也。晉國之始得之也,涕泣沾襟;及其至於王所,與王同筐床 ,食芻豢 ,而後悔其泣也。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?
  • 謂:我怎麼知道,喜歡生存不是迷惑之舉呢?我怎麼知道,厭惡死亡不同於少小離家在外而不知道回家的人那樣呢?麗姬是艾地守封人的女兒,晉王剛剛娶她時,哭得眼淚濕了衣襟。到了她到達晉王的宮裡,和晉王睡竹筐床,吃美食,便後悔她當初的哭泣了。我怎麼知道,死了的人不後悔他當初的祈求生存呢?

    • ㊀說:悅,喜愛。
    • ㊁ 弱喪:二十曰弱。喪:失去。謂少小離家。
    • ㊂艾封人:艾地守封疆之人。
    • ㊃筐床:竹編成之方床。
    • ㊄芻豢:牛羊食草曰芻,豕犬食穀曰豢。喻美食也。
  • (十二) 夢飲酒者,旦而 哭泣;夢哭泣者,旦而田獵。方其夢也,不知其夢也。夢之中又占 其夢焉 ,覺而後知其夢也。且 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,而愚者自以為覺,竊竊然 知之。
  • 謂:夢到飲酒作樂的人,醒後尚且能哭泣;夢到哭泣的人,醒後尚且能打獵為樂。當自己作夢時,不知自己作夢。夢之中又有自己作夢的人,醒了之後才知自己作夢了。必須有大覺醒之後,才知這一世是自己的大夢了。而愚蠢的人,自以為很清醒,知道得清清楚楚。

    • ㊀而:能。
    • ㊁占:有。韓愈進學解:占小善者,率以錄。
    • ㊂焉:猶者。
    • ㊃且:必。墨子經說下:且然,必然。且已,必已。且用工而後已者,必用工而後已。
    • ㊄竊竊然:同察察然,明著皃。
  • (十三) 君乎,牧乎,固 哉!丘也與女,皆夢也,予謂女夢,亦夢也。是 其言也,其名為弔詭 。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,知其解者,是旦暮遇之也
  • 謂:稱什麼國君啦!稱什麼臣子啦!固陋得很啊!孔丘和你,都是在作夢。我說你作夢,也是作夢。所以我這一番話啊,它就稱為至異之論。萬世之後,若一旦遇到大聖人,知道這個解答的,這是早晚會遇到的啊!

    • ㊀固:固陋,見聞淺少。
    • ㊁是:故。
    • ㊂弔詭:說文人部:弔,問終也。問終人必至,引申有至義。所以爾雅釋詁:弔,至也。
        • 詩小雅天保:神之弔矣,詒爾多福。傳:弔,至。至則有終極之義,所以弔,至也可以作副詞用。
        • 說文言部:詭,責也。詭當是恑之叚借。說文心部:恑,變也。有變異,恑異之意。弔詭,即至異,極怪。
    • ㊃是旦暮遇之也:是,此。這種事早晚之間會遇到的啊!旦暮謂極短時間,莊子自己說自己吧!
  • (十四) 既使我與若 辯矣,若勝我,我不若勝,若果是也 ?我果非也邪?我勝若,若不吾勝,我果是也?而 果非也邪?其 或是邪,其或非也?其俱是也?其俱非也邪?我與若不能相知也,則 人固受其黮(tǎn)闇 。吾誰使正之?
  • 謂:假使我和你辯論,你勝我,我不勝你,你果真是對的嗎?我果真是不對的嗎?必定有人是對的嗎?必定有人是不對的嗎?必定都是對的嗎?必定都是不對的嗎?我和你不能知道對方,也就是人原本受到成心的蒙蔽不能明白,我找誰來裁正呢?

    • ㊀若:汝,你。
    • ㊁若果是也:也,猶邪。
    • ㊂而:爾,你。
    • ㊃其:必,同論語:…吾其披髮左衽矣。
    • ㊄則:即。猶口語之也就是。
    • ㊅黮闇:不明皃。
  • (十五) 使同乎若者正之,既與若同矣,惡能正之!使同乎我者正之,既同乎我矣,惡能正之!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,既異乎我與若矣,惡能正之?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,既同乎我與若矣,惡能正之?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,而待彼也邪
  • 謂:假如觀點和你相同的人來裁定我們,他既然和你觀點相同了,怎麼能裁定我們?假如觀點和我相同的人來裁定,既然觀點和我相同了,怎麼能裁定我們?假如觀點和我與你相異的人來裁定,既然和我與你相異了,怎麼能裁定我們?假如觀點和我與你相同的人來裁定,既然和我與你相同了,怎麼能裁定我們?既然如此我與你都不能知道對方,卻期待第三方的裁定是嗎?

    • ㊀而待彼也邪:而,卻。
  • (十六) 化聲 之相待 ,若其 不相待。和之以天倪 ,因之以曼衍 ,所以窮年 也。
  • 謂:辯論者期待對方順從己見,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不能期待。只有調和以自然均衡平等的原則,順隨宇宙連綿無極的演化,用以享盡自己的天年啊!

    • ㊀化聲:化聲為辯論者之借代用法,以辯論者論說變化多端之故也。
    • ㊁相待:期待對方順從己見。
    • ㊂其:如此,指示詞,指前一節所說的那些內容。
    • ㊃和之以天倪:和,調和。以,用。天倪,即天均。自然均衡之原則。莊子寓言:萬物皆種也。以不同形相禪,始卒若環,莫得其倫。是謂天均。天均者,天倪也。
    • 案:天均,天倪,均倪兩字於此皆有齊義。說文齊部曰:齊,禾麥吐穗上平也。土部曰:均,平徧也。言無所不平之義。齊韻部為衣攝,均韻部為因攝,對轉相通。倪為五雞切,齊為徂兮切,而雞亦兮韻,則倪齊同韻。故廣韻列倪於齊韻下。所以天倪之倪,於此可視之為齊之叚借。則齊均倪三字義同,都有均衡平等之義,此正符齊物論「齊」字之旨要。莊子下文接著說:何謂和之以天倪?是不是。然不然。即是明證。

    • ㊄因之以曼衍:因,依,順。曼衍,釋文引司馬云:
    • 連綿無極也,殆指宇宙演化進行之無極也。此句有聽任宇宙的自然演化運行之意。

    • ㊅窮年:盡其年。
  • (十七) 何謂和之以天倪?曰:是不是 ,然不然。是若果是也,則是之異乎不是也,亦無辯 。然若果然也,則然之異乎不然也,亦無辯。忘年忘義,振於無竟 ,故寓諸無竟。
  • 謂:什麼叫做和之以天倪?答曰:認同不是也是是,肯定不然也是然。是如果確實是是的話,那麼是便不同於不是了,也無須爭辯了。然如果是然,那麼然便不同於不然了,也無須爭辯了。忘掉生年歲月,忘掉仁義是非,提升自己到觀念上沒有封域的境地,而托身於無限寬廣的宇宙了。

    • ㊀是不是:即「是其不是者」之省文。也就是肯定那個自己不肯定的觀念(以下然不然同。)
    • 此即前四之《六》朝三暮四之:「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,而休乎天均,是之謂兩行」之意。怎麼和法?即認同肯定對方便是了。我認同你,彼此沒有爭辯的對象,爭執便息。

    • ㊁是若果是也,則是之異乎不是也,亦無辯:
    • 如果自己是「是」的一方,自然與不是有所區隔,沒有與對方辯論之必要了。

    • ㊂忘年忘義,振於無竟:振,提升。說文音部:竟,樂曲盡為竟。引伸凡事之所止,土地之所止,皆曰竟。今竟作境。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