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物論一


  • (一) 南郭子綦隱机 而生,仰天而噓 ,荅焉 似喪其耦
  • 謂:南郭叫子綦者,依凭躺椅坐著,頭仰向天,緩緩吐氣,定靜得很啊!好像坐忘了。

    • ㊀隱机:依靠著躺椅。隱為𤔌之叚借。說文𠬪部曰:𤔌,有所依也。机本為几,以木為之,故字做机。孟子公孫丑下:隱几而臥。知几是一種躺椅,可坐可臥。
    • ㊁仰天而噓:緩緩送氣為噓。老子二十九章:或歔或吹。歔與噓為音義相同之轉注字。人依靠於躺椅,自然有仰天之貌。
    • ㊂荅焉:說文艸部曰:荅,小尗也。荅焉無所取義。
    • 荅焉當是澹然之叚借。荅為端紐音攝,澹為定紐奄攝,同屬舌音,韻部旁轉相通。況荅字又列為奄攝反切下字,故荅澹古時近乎同音。焉,然韻部同為安攝。

      莊子一書中,荅焉只一見於齊物論,其餘皆作澹然。如澹然獨與神明居(天下篇);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(刻意篇);澹而靜乎(知北遊)。而與然聲部同屬日紐,故而可叚作然,荅焉知叚作澹然。當是古聽抄本之誤。

      按:澹為憺之叚借。說文心部曰:憺,安也。所以釋文釋言語曰:澹然,安著之言也。謂定靜得很啊!

    • ㊃耦:俞樾說:耦,當讀為寓,寄也。神寄於身,喪其耦,與下文吾喪我同,謂坐忘也。
  • (二) 何居乎 ?形固可使如槁木。而心固如死灰乎?
  • 謂:是何道理啊?形駭固然可以使它如槁木,然而人心原來可以使它像死灰一樣嗎?

    • ㊀ 何居乎:是何道理啊!古籍皆作何居,未見乎字。如禮記檀弓上:檀弓曰:何居?我未之前聞也。又吾許其大而不許其細,何居?本句何居乎多一乎字,意不盡,故言乎以永之。有加深讚嘆之意味。
  • (三) 今之隱机者,非昔之隱机者也!敢問其方 ?
  • 謂:今天依凭躺椅的人,不同於以前依凭躺椅的人啊!請問那是怎麼回事?

    按:這是顏成子游見隱机者之氣象變化,大大超越以前隱机時之情況,說出的讚嘆語,並問其因。

    • ㊀ 方:事也,易復卦;后不省方。注:方,事也。列禦寇:奚方而反。謂何事返回。
  • (四) 是唯無作 ,作則萬竅怒呺 。而獨不聞 之翏翏乎 ?
  • 謂:它只是不發作,一發作,便萬竅怒號。你就不曾聽過萬竅齊鳴之聲嗎?

    • ㊀ 作:指大地噫氣。噫氣猶今言地球釋放能量。然地球釋放能量只有地震,並不生風。此蓋莊子因襲古代之說法。
    • ㊁ 呺:為号之重形俗字。說文号部曰:号,痛聲也。
    • ㊂ 而獨不聞:而,汝。
    • ㊃ 翏翏:眾竅齊鳴之聲,謂地籟也。
    • 按:翏翏為本段之關鍵詞,它上承萬竅怒呺,下啟眾竅及其聲響一節文字。翏翏作為眾竅齊鳴,可以與以下文字,「前者唱于,而後者唱喁;冷風則小和,飄風則大和。」齊鳴與相和前後遙應,文意緜密緊湊,地籟也可以清楚明白。

      郭象註翏翏作長風聲,上既不能與萬竅怒呺相承,下與萬竅相和之聲也不相屬類,如此將風聲與地籟聲掍為一談,只會徒然切割文意,擾亂章法而已。

  • (五) 山陵之畏隹 ,似枅 、似圈 、似臼,似洼、似污
  • 謂:山陵的高低不平處,像鈃,像杯圈,像臼,像深池,像小池。

    • ㊀ 畏隹:崔嵬之叚借。高而不平。
    • ㊁ 枅:當是鈃之叚借。枅為柱上之短橫木,用以承棟的,類斗拱,不能發聲。說文全部曰:鈃,似鐘而頭長,為瓶罍之屬。
    • ㊂ 圈:即杯棬。集注:杯棬若卮匜之屬。
    • ㊃ 洼:污:說文水部曰:洼,深池也。污,一曰小池為污。
  • (六) 激 者:謞 者,叱 者,吸者,叫者,譹 者,宎 者,咬 者。
  • 謂:大吼聲,咆哮聲,呵叱聲,喘息聲,叫喊聲,痛叫聲,喜笑聲,哀切聲。

    • ㊀ 激:水衝激之大吼聲。
    • ㊁ 謞:同嗃。集韻:嗃,大呼哮。咆哮聲之謂。
    • ㊂ 叱:訶。大言而怒。呵叱聲。
    • ㊃ 譹:通号,痛聲。
    • ㊄ 宎:笑之叚借。韻部同屬夭攝。
    • ㊅ 咬:釋文引司馬注:咬,哀切聲。
  • (七) 前者唱于 ,而隨者唱喁。冷 風則小和,飄風 ,則大和。厲風濟 ,則眾竅為虛 。而獨 不見之 調調之刁刁 乎?
  • 謂:前面的發出于聲,而後面的發出喁聲。輕風則和聲小,強風則和聲大。強風停止,則所有的孔竅便虛寂無聲。而你難道看不見樹木枝葉搖動的樣子?

    • ㊀ 于、喁:于韻部為烏攝,喁韻部為謳攝,旁轉相通,故相和。
    • ㊁泠:泠為輕之叚借,韻部同屬嬰攝。同逍遙遊:夫列子御風而行,泠然善也之泠。
    • ㊂ 飄風:急暴之風。同老子二十三章之故飄風不終朝。
    • ㊃ 濟:止。淮南天文:大風濟注。
    • ㊄ 虛:空。謂聲音消失。
    • ㊅ 獨:猶豈。左傳襄二十六年:夫獨無族姻乎注。
    • ㊆ 之:虛字,無義。
    • ㊇ 調調刁刁:樹之大小枝條搖動的樣子。向秀注。
  • (八) 地籟則眾竅是已,人籟則比竹 是已。敢問天籟。
  • 謂:地籟則是眾竅發出的聲音,人籟則是笙竽發出的聲音。

    • ㊀ 比竹:笙竽之屬,并竹為之。
  • (九) 夫天籟者,吹萬不同,而使其自己也 。咸 其自取 ,怒者 其誰邪?
  • 謂:天籟這東西,是人們發出萬千不同的聲音,又縱任他們自己啊!都是他們自主決定的,引發這種氣勢的會是誰呢?

    • ㊀ 吹萬不同,而使其自己也:這就是天籟的答案。
    • 使氣從口出去為吹,說話也是一種吹。所以莊子以天籟影射眾人毫無節制的說話聲。此句主語是眾人,莊子故意省去。爾雅釋詁:使,從也。漢書灌夫傳:夫為人剛直使酒。注:因酒而使氣。使有縱任,放任,放縱之意。

    • ㊁ 咸:全,都。
    • ㊂ 自取:自主決定,自我選擇。
    • ㊃ 怒者:說文心部:怒,恚(huì)也。恚有忿恨之意,於本節文字無所取義。當如禮記曲禮: 「急繕其怒」之怒,謂氣勢也。怒者即引發氣勢者。此即以後章節所謂之成心了。

      按:吹萬不同,而使其自己也。是一句聯合關係的複句。由於主語「眾人」省去,動詞吹與使,很容易被誤以為它們的主語是風了。如果仔細思考,「而使其自己也。」以及下文,「咸其自取,怒者其誰邪?」以上兩句文意,便知道天籟的聲起聲息,和風沒有什麼關係。

      就章法言,本章為齊物論之首章,作為全篇之引言,它說明為何要談論這個主題。所以文意要明確,予人一目了然主題是什麼。天籟是眾人雜亂又無節制的說話聲,這一種亂象必須使之齊平化一。而唯有從它的根源怒者化解,才能見效。這就是齊物論一篇之題旨。題旨清楚,下文承接,就容易上手了。於是:「大知閑閑,小知閒閒;大言炎炎,小言詹詹。」長篇大論於斯展開。

      許多人沒有看懂這段文字,如馮友蘭便以為南郭子綦並沒有回答子游什麼是天籟。甚至還說:「在這裡並不是提出這個問題尋求回答,而是要取消這個問題,認為無需回答。」天籟這個問題一旦取消,那莊周齊物便沒有下文了。天籟當是人聲之說,明人釋德清在莊子內篇注已經說了:若天籟乃人人說話,本出於天機之妙。和尚講話太客氣了,為反對而反對之言,哪有什麼天機?今人程水金先生在:何為「天籟」?莊子對生命本質的思考一文中,他從文章結構也詳細說明了為何天籟必須是人言的道理。以上二人之說,有興趣之讀者,可以找出來看看。

      古人寫文章用字很隨意、方便而已。字裡行間,引申義或叚借義,如果不分清楚,常常會有一語多解之現象。再者,文法章法和修辭學也需憭解一些,才不會因為古人省文,或後人改文,而陷自己於斷章取義之病。



Top